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嫦娥五号月球土壤样品表面微结构研究取得新进

来源:结构化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7月14日 05:38: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前期研究表明,太空风化使月球上的铁橄榄石和其他矿物表面形成厚的非晶层,厚度为50-200纳米,层内包裹着大量尺寸为2-10纳米的金属Fe颗粒。目前,关于金属Fe的形成机理存在争议,

前期研究表明,太空风化使月球上的铁橄榄石和其他矿物表面形成厚的非晶层,厚度为50-200纳米,层内包裹着大量尺寸为2-10纳米的金属Fe颗粒。目前,关于金属Fe的形成机理存在争议,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铁橄榄石受微陨石等轰击直接热分解和带电离子辅助下的分步还原。

本文转自:光明网

在铁橄榄石边缘,最外层区域I是SiO2非晶层,区域II是SiO2非晶和FeO共存,区域III是SiO2非晶和铁橄榄石共存,这是首次在月球土壤中观察到此种特殊的微结构。

数十亿年来,月球上的土壤受到微陨石轰击、太阳风、宇宙射线中的带电粒子辐射等太阳风化的作用,其表面微结构和化学组分与地球土壤有较大区别。我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属于最年轻的玄武岩,且取样点的纬度最高,为探究月壤在太空风化作用下的物质和结构演化提供了新机会。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国家天文台、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合作,对月壤中主要矿物铁橄榄石、辉石和长石开展了系统的表面微结构表征。在25个尺寸较小和外形规则的不同矿物样品中,科研团队仅在铁橄榄石表面观察到非常薄的SiO2非晶层(厚度约10纳米),其中包裹着大小为2-12纳米的晶粒。辉石和长石表面的化学组分与内部相同,表面不存在明显的非晶层。

文章来源:《结构化学》 网址: http://www.jghxzz.cn/zonghexinwen/2022/0714/595.html

上一篇:如何破解非结构化数据存储挑战,Dell?ObjectScale给
下一篇:乙肝新型反义寡核酸,通过AAV-HBV模型,验证三种

结构化学投稿 | 结构化学编辑部| 结构化学版面费 | 结构化学论文发表 | 结构化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结构化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